学苑(Undergrad),为香港大学学生会内唯一文字媒体,出版同名中文期刊《学苑》,探讨各项校园及社会议题,主要版面包括新闻、专题、文艺及专栏1。学苑成立于1952年,初期以报章形式出版英文刊物《Undergrad》,主要报道学生活动。自1959年起,改用中文为出版语言,更名为《学苑》。1971年,学苑注册外销,其后直至1990年代才恢复免费派发2。现时学苑会在Facebook上发布即时新闻3,其内容涵及校园新闻、社会新闻,不时为本地传媒所引用。
1 历史
2 历届委员会著名成员
3 代表作
4 争议
4.1 梁振英
5 参见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
1960-1970年代,不论在社会运动或学生运动上,学苑是香港社会上具影响力的文字传媒,文章也受广泛的重视。当时学苑突出的外型尺寸亦成为了这本刊物的特征。
1960年代,当时港英政府仍以英文作为唯一的官方语文,学苑首度提出中文应与英文并列为官方语文,引发香港当代史上首次维护中文的运动,名为中文运动。
1970年代为香港学生运动最兴盛的“火红年代”,学苑在社运上具相当的影响力。在保卫钓鱼台运动、金禧事件、“反贪污,捉葛柏”运动、校政参与等事件上,学苑为学运提供指导思想。
1980年代,香港市民开始关注香港前途问题,并引起对民主发展的关心。学苑曾以悲观的论调,指出若内地政制发展没有光明,香港的民主将没有出路,在当时引起一些社会回响。八十年代末期,学苑为同性恋问题举办了研讨会,并作为专题报道,协助有关人士争取社会上平等的权利。
1990年代,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关“六四”的特刊。一本名为《五彩石》的特刊于1996年面世,详实报导的始末。同期,学苑的报道较集中于大学生在校园生活所遇到的问题,让同学在学习、宿堂发展和兼职等校园问题作出反思。
2014年2月,时任委员会(澄阁)出版“香港民族 命运自决”专题,文章其后辑录成书,出版《香港民族论》。
2015年2月底,泓阁委员会出版《学苑六十》,重修学苑多年来的历史。
陈婉莹:香港大学传媒研究中心总监
陈文鸿:香港理工大学商业中心总干事,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吕大乐: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许仕仁:前政务司司长
石镜泉:《经济日报》副社长
刘迺强:资深港区政协委员
宋恩荣: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主任
程翔:新加坡《海峡时报》驻首席特派员
赵来发:资深传媒人
张婉婷:香港著名电影导演
潘小涛:商业电台节目主持
林和立:时事评论员
洪清田:社会学者,香港学创始人
黄霑:著名填词人
李启迪:《香港民族论》作者
王俊杰:《香港民族论》作者
曾钰成:政治人物,香港立法会主席
朱培庆:前任香港电台台长
劳永乐:政治人物,前社会民主连线成员
陈弘毅:著名法律学者,现任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何文汇:著名语言学家
应耀康:现任运输及房屋局常任秘书长(房屋)兼房屋署署长
陈雅明:香港本土派人士
《香港民族论》
《香港民主独立》
《香港青年时代宣言·我们的二零四七》
2015年,时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在施政报告之初,大力批评香港大学学生会学苑的“港独倾向”,招致社会人士非议,指梁振英政府打压言论、学术自由。
本条目需要扩充。(2015年3月24日) |
历届学苑
^ 学苑Facebook专页
^ 学苑历史
^ 学苑即时新闻 Facebook 专页.
赵来发:如果情色版事件在港大发生 2007/05/13 明报
飞沙风中转 2007-05-28 信报
香港大学学生会学苑(官方网站)
学苑的Facebook专页
学苑即时新闻的Facebook专页
《学苑》网志
香港大学 | |
---|---|
学院 |
|
教学设施 |
|
建筑景点及道路 |
|
舍堂 | |
住宿 |
|
非住宿 |
|
学生组织 |
|
---|---|
社会事件 |
|
全资拥有的附属机构 | |
企业 |
|
教育 |
|
研究 |
|
相关研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