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又称念珠、数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教在祈祷、歌颂、念经、念咒或灵修时所用的物品,一般在各种传统宗教成员如道教、罗马天主教、东正教、英国国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锡克教和巴哈伊教中使用。在宗教里多数用于祈祷、歌颂或灵修,如在天主教里用念珠对圣母玛利亚赞美和在伊斯兰教里的Dhikr。他们可能也可用于冥想,以此获得神灵的保护或身心的放松。
念珠对他们的使用者可能有物理、形而上学和心理的作用。由于数珠由手指的拨动,它们允许使用者记录多少自己已经重复过的事,从而使更加专注于自己投入的活动。
念珠有不同的外形,多数是球形、圆柱体、片状等,主要是手指容易拨动的外形。有些念珠表面会有精美的雕刻、镂空、镶嵌、彩绘。
珠子的数目取决于宗教及念珠的作用。东正教是30+3、50+5、或100;天主教是50+4+5 伊斯兰教是99、33或者34颗。佛教、印度教是108颗,或者27颗。锡克教是108颗。巴哈伊教是19或95颗外加5颗。但主要会有以下组成:
念珠由不同原料串成,但是会根据不同宗教的要求、禁戒以及使用者可以获取的材料有所不同:
根据念珠的计数的使用目的来看,应该起源于人类的结绳记事。从各个宗教活动的使用来看南亚是最早出现念珠的地区。
早期使用的念珠可以追溯到印度教,被称为贾帕 马拉Japa mala。Japa是重复的名称神或口头禅。马拉(梵文:माला ; mālā)的意思是“花环”或“花圈”。
念珠不是佛教所创,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无念珠的记戴,亦不包括在头陀十八物中。而佛经记戴念珠多出于后期的大乘佛教经典,南传佛教徒较少有持珠。
道教用念珠的记载最早出南宋白玉蟾《道学自勉文》,记载葛洪曾用念珠的文字。
《道学自勉文》:“司马子微初学仙时,以瓦砾百片置于案前,每读一卷《度人经》,则移瓦一片于案下,每日自刻课经百卷。如此勤苦久而行之,位至上清定箓太霄丹元真人。又如葛孝先初炼丹时,常以念珠持于手中,每日坐丹炉边,常念玉帝金号一万遍。如是勤苦,久而行之,位至玉虚紫灵普化元静真人。我辈何人?生于中华,诞于良家。六根既圆,性识聪慧,宜生勤苦之念,早臻太上之阶。乌跃于扶桑,兔飞于广寒,燕归于乌翳,雁度于衡山。羲和驱日月,日月催百年,人生如梦幻,视死如夜眠。几度空搔首,溺志在诗酒,浑不念道业,心猿无所守。吾今划自兹,回首前程路,青春不在来,光阴莫虚度。他日愧视人,寰眼卑宇宙。骑白云,步紫极,始自今日。勉之!勉之!”
《道法会元》卷一七七也有记载:“凡出神,先当炼气习定,既气住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脉,四动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渐渐加之,不要大段费力,恐不便。
明代正统年间,朱绰所著《太极葛仙公传》,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谱箓类,其中也有葛洪以念珠念玉帝之号的记载[1]。
佛教的念珠亦是礼敬法器的一种。佛教不同的念珠用于作不同法事。念珠珠数为108颗,代表断除108种烦恼,而证得108种三昧。作为修持念咒念佛时计算数字之用。108粒当作100计。
大正藏中有《佛说木患子经》,相传念珠起于波流离王,以无患子做成[2]。相传此经是东晋时译出,但译出人不详。相传于梁朝译出的《牟梨曼陀罗咒经》中提到钵塞莫,注解中说它即是数珠[3]
在汉传佛教中,念珠最早的记载起源于唐代净土宗道绰大师。
基督教的念珠起源来自于第3至5世纪的隐修士。他们每天的工作,主要是诵经祈祷,念一百五十篇的《圣咏》,不懂拉丁文的修士,便念《天主经》(又称为《主祷文》,是《圣经》中耶稣教导的唯一祷告经文。) 来代替,诵念一五十遍《天主经》代替一百五十篇的《圣咏》。凡遇有同道弟兄的死亡,不能作追思弥撒的应该念一百五十篇《圣咏》去代替,不会念《圣咏》的,就该念《天主经》;文盲的,便念“耶稣祷告经”(“主耶稣基督,上帝之儿子,怜悯我这个罪人”)[4]。这是一般隐修士们的规矩。诵念一百多遍的经要有一种方法来计算,隐修士便用绳结、橄榄子、或石块制成圣珠来念。他们便称这种念珠做“天主经念珠”(Pater Nostra)。中世纪时,这种“天主经”念珠仍很盛行,时至今日从冢墓中有时可发掘出这些遗物。
这种“天主经念珠”后来变成东正教的念珠,“祷告绳”和用皮革制成的念珠(俄语:лѣстовка, lestovka; вервица, vervitsa );和天主教的玫瑰念珠,用于念玫瑰经及慈悲救主串经专用的。基督宗教对于念珠的佩戴较为严肃,通常不可作为饰物挂于颈上[5]。
圣公宗在80年代也引入了圣公宗祷告念珠这一用品,但新教大多不用;福音派甚至反对念珠, 引用《马太福音》第6章第7节参:“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
在伊斯兰教会称为米斯巴哈(阿拉伯语: مسبحة), 苏布哈(阿拉伯语:سبحة), 太斯比哈Tasbih (乌尔都语), 特斯比tespih (阿尔巴尼亚语,土耳其语,波斯尼亚语,哈萨克斯坦语,乌兹别克语) 。中国地区的穆斯林通常会使用太斯比哈同其他宗教的称呼如‘念珠’以示区别。
有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亦会佩戴念珠作饰物。
此外,尚有一类挂珠是由佛珠衍化而来的,那便是“朝珠” 。是清代官服上特有的一种饰物。朝珠与普通挂珠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朝珠将佛头穗的样式改成了由阔丝带系缀的用银丝珐琅里着的被称作“背云”的大坠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组成。因近世有以仿制朝珠的样式来充当挂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样式的挂珠时,应当注意以胸前的三颗隔珠为中心对称,将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侧一,右侧二的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