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历史开始于旧石器时代,在前600年左右出现东山文化,较重要的民族有雒越人。越南神话传说提到约四千年前出现最早的王朝鸿庞氏。从公元前三世纪晚期至十世纪前期,越南处于中国统治之下,史称越南北属时期,共有三次北属,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对于越南地区的封建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汉大有十一年(938年),吴权在白藤江之战打败中国南汉的军队,此役为越南独立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其后越南进入封建时期,经历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胡朝各朝的发展,十五世纪初一度被中国明朝所占(即安南属明时期),不久黎利得国,并在后黎朝前期达至封建时代兴盛时期,其后长时间处于分裂及战乱,有莫朝(与后黎朝合称南北朝)、郑主、阮主、西山朝等王朝和政权,到十九世纪初期阮朝重新统一全国。十九世纪初始称"越南"。在封建时代各朝,统治者采用中国式的制度治国,文化方面融合了儒、佛、道三教。
十九世纪中晚期,法国渐次吞并越南,进行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在越南北方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即北越),1975年北越统一全国,1976年改名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86年以后,越南政府推动革新开放。
首都
升龙(今河内)、顺化
主要城市
罗城、华闾、富春、西贡等
官方语言
越南语
政治体制
君主制
国家领袖
丁部领、李公蕴、陈日煚、黎利、阮福映等
主要民族
越族
主要宗教
佛教
主要朝代
李朝、陈朝、后黎朝、阮朝等
国号
大瞿越、大越、大虞、大南等
别名
安南、交趾等
目录
1原始时代
2传说时期
3北属时期
4中南部国家
5独立封建国家
6封建社会后期
7法国殖民时期
8二战及战后初期
9南北分裂
10越南战争
11统一至今
折叠编辑本段原始时代
在原始时期,越南国土上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在谅山省的平嘉发现猿人牙齿、清化省的度山发现旧石器时期的工具。到中石器时期及新石器时期,北部地区出现过数种文化遗址,如"和平文化"(在和平省)、"北山文化"(在谅山省北山)等,当时的先民利用石器、竹木器、陶器等物品,从事狩猎及采集。但因这些文化的相关文物出土量少,未能全面反映当时状况。南部地区的东那江下游,曾于新石器时代后期与金属时代之间,出现聚落、作坊及墓葬遗址共80处,被命名为"新石器时代后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4500至2400年之间。该文化使用大量石器,主要是实用、装饰性不高的器物。
到大约公元前600年至公元1世纪,越南处于金石时代,出现"东山文化"。它的出土遗物数量多,种类繁富,有铜器、陶器、玉器、石器、水晶、铁器、木器等。东山文化大量使用铜,例如制作铜鼓作为乐器,以及利用铜制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东山文化也具有一定的航行技术,用划艇航行本土,并有较大型的船只,辅以天文知识作远航。
远古时期居于越南北部的民族,为雒越人(又作骆越)。越南上古史学家陶维英认为,东山文化就等同是雒越人的文化。在雒越社会,有"雒王"、"雒侯"等作为部落领袖,并有简单的农业方式,就是依循潮水涨退,垦地栽种。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指出,雒越人早在旧石器时期就生活在红河流域,到东山文化时代,已从原始族群过渡为氏族公社的阶段。[1]
折叠编辑本段传说时期
折叠鸿庞氏
根据越南神话传说,越南最早的王朝是鸿庞氏。鸿庞氏首位君主禄续,是中国神农氏的后代,获封为"泾阳王",治理南方,号"赤鬼国"。泾阳王娶洞庭君龙王之女,生下貉龙君(名崇缆。"貉"又作"雒")。貉龙君有儿子百人,当中五十人随母归山,五十人随父居于南方,越南人称貉龙君为"百粤之祖",而其长子则称为"雄王"(又作骆王、雒王),继承王位,建立"文郎国"。 雄王家族世袭王位,历十八代,是为传说里的鸿庞氏王朝,时间从公元前2879年至前258年,共2622年。
在越南古代,史家相信鸿庞氏领土东临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接占婆,分为十五部,首都设在峰州或文郎。传说中,雄王设置"貉侯"(又作雒侯)、"貉将"(又作雒将)等职官,以作管治。后世认为越南民俗文化跟鸿庞息息相关,例如雄王教人民在身上纹龙、水怪等图案,让先民进行渔猎时免受蛟蛇所伤;古代越南人以木皮为衣,织菅草为席,以米汁为酒,以榔桄棕桐为饭,制作鱼露、刀耕火种等习俗,都被视为从鸿庞时代开创。越南传说又提到鸿庞氏与古中国有过接触。古时越南人相信中国殷朝曾入寇越南,雄王派三岁小童扶董天王击退敌军;西周成王时,鸿庞氏自称"越裳氏",派使到周朝入贡,周朝摄政者周公命人用指南车送使节回国。鸿庞氏最终于公元前257年,被蜀泮(即安阳王)所灭 。
越南近现代学者对鸿庞氏传说存有不同见解。陈重金(即陈仲金)认为"有关这个时代的事情是难于确凿可信的",又说"谁都希望从神话之中寻找自己的根源来光耀自己的民族。无疑也因为这个道理,我国(指越南)的史书记载鸿庞氏为'仙子龙孙'云云"。 越共学者认为,考古学上的东山文化与传说中的雄王相关,甚至推断"东山文化阶段,也就是雄王时代的极盛时期"。
折叠蜀氏
在越南和中国的典籍里,均提到有关蜀泮(即安阳王)在越北称王的传说。较早提及的是中国典籍《水经注》引《交州外域记》记载:"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 越南史籍《大越史记全书》的说法较为详细,提到鸿庞氏传至末代时,蜀王向雄王求娶王女,但雄王不许。蜀王之孙蜀泮为了报复,乃于公元前257年攻灭鸿庞氏,改国号为"瓯雒国"。传说中安阳王营建螺城为首都,规模宏大,"广千丈,盘旋如螺形" 。
安阳王在位时,适值秦始皇统一中国,平定百越族的时期。关于此时瓯雒国与秦朝的关系,越南学者陈重金(即陈仲金)认为,公元前214年秦派军攻百越时,安阳王也向秦朝臣服,秦朝遂在越北地区设置象郡。但同时,越北仍有土著不愿臣服,致力抵抗,秦军亦因不服水土而爆发疫病,大将屠睢亦在战事中阵亡。
秦末政局动荡,南海郡郡尉赵佗乘机建立南越国。传闻赵佗因要扩张势力而有意征战安阳王,但安阳王因拥有一具威力强大的神弩,每发可杀三百人,赵佗知难以制胜,便派儿子赵始诈降,娶安阳王之女为妻,以博取信任,暗中毁坏神弩而去。安阳王不知中计,最终被赵陀所攻破而亡。另外,《大越史记全书》提到,南越国攻灭蜀氏的时间在公元前208年 。
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分析蜀氏王朝的传说,认为它可能是文郎国(鸿庞氏)附近的大氏族,与中国古代的巴蜀无关。此外,安阳王只不过是西瓯的一部份部落和雒越各部落联盟的首领,基本上未改变文郎国的部落组织,生产力处于低下水平,该政权可能只是一个初具国家政权组织的部落联盟,而非阶级社会国家。
折叠编辑本段北属时期
主词条:越南北属时期
折叠第一次北属时期
主词条:越南第一次北属时期、南越国、二征起义
中国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继而进攻位于华南、越北的百越(又作百粤)。公元前214年,秦朝设置桂林郡(在今中国广西省)、南海郡(在今中国广东省)及象郡(越南北部)。秦朝对此三郡推行移民实边的政策,将中原内地的民众迁徙到这里,让他们"与百粤杂处"。
赵佗
赵佗
秦末,中国内乱,南海郡尉赵佗割据当地。中国史书记载他迅速扩张势力,"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成立南越国。 南越国对中原的西汉王朝入贡受封,对内实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在越北地区,"令二使典主交址、九真二郡人",设立官署以作统治。 南越国又透过军事压力及财宝馈赠,增强对邻近部族闽越、西瓯、骆等的影响力。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实际上是汉族统治者建立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且政权中"颇有中国人相辅"。
南越国在越南历史里又被称为"赵朝",封建时期史家如黎文休、吴士连等把南越国视为越南史上的正统王朝,到现代却遭到否定,史家陶维英指出它"只能是外族侵略者","企图开疆拓土,侵占我国辟为郡县";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称之为"只是中国封建集团内部的一支割据势力"。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越南成为汉朝领土。汉朝实行直辖统治,设立"交趾刺史"(后又改为交州),辖境横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的北、中部。位于越南北、中部的交趾(交趾又作交址,在今河内一带)、九真(今清化省、乂安省一带)、日南(今广平省、广南省一带)三郡便属于它的管治范围。 各郡内又管辖若干县份。西汉对越南的统治政策有三个要点,分别为"与民生息"、"因其故俗治,毋赋税"及"诸雒将主民如故"。西汉末年,交趾郡太守锡光教导当地民众礼义;东汉建武初年,九真太守任延教民耕稼,制定婚姻嫁娶制度。锡光和任延的政策取得一定成效,并使越南开始沾染华风。
建武年间,交趾郡辖下的一位女姓雒将(雒越人领袖)征侧被太守苏定"以法"惩治,征侧不服,乃于公元40年,与其妹征贰起事反抗,史称"二征起义",一度攻下交趾、九真、日南等地六十五城。东汉朝廷派大将马援率军镇压,最终在43年歼灭征氏姊妹,事件遂平。[1]
折叠第二次北属时期
主词条:越南第二次北属时期、前李朝(万春国)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43年),东汉大将马援重新平定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后,在当地推行新措施,包括修治城郭,整顿水利,又向朝廷报告越律及汉律抵触之处,然后跟越人"申明旧制",骆越人从此遵行马援的措施。 相传马援在交趾"立铜柱",成为当时的"汉之极界"[2] 。
两汉时期,越南北、中部地区是汉朝对外交通
马援
马援
枢纽。自日南郡出发,可到达南海、印度洋沿岸各地。东汉时,南海及西方的叶调国(在今爪哇)、掸国(在今缅甸北)、天竺国(今印度)、大秦国(即罗马帝国)等国人士到中国内地时,都会以日南郡为必经之道。公元2世纪,日南郡常有"象林蛮夷"起事,对抗汉朝政府。现代学者认为,这些蛮夷起兵事件,象征著林邑国(即占婆国)的建立。
中国在东汉晚期出现州郡割据的局面,交趾太守士燮亦于东汉中平四年(187年)至东吴黄武五年(226年)长期控制交州全境,而九真、合浦、南海等郡的长官职务都由士氏兄弟出任。据历史记载,士燮为人宽厚,礼贤下士,吸引了中原名士前来投靠,交州因此成为东汉末至三国初年相对安定繁荣之区。 后世越南史家的高度评价士燮的统治:"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而有以远及于后代,岂不盛矣哉!" 佛教思想家牟子便是在士燮时期投靠交趾,写成佛教要籍《牟子理惑论》。中国江南的东吴势力崛起后,士燮于211年投附,名义上隶属孙氏,实质仍操有自主权。东吴黄武五年(226年)士燮死后,吴主孙权打算削弱士氏家族在交州的势力,遭士燮之子士徽等人反抗,吴将吕岱遂设计诱杀士徽兄弟,夺得交州控制权。
东吴赤乌十一年(248年),交趾、九真民众起事反吴。据越南史籍所述,是次起事的领袖赵妪能乘象作战,在山中对抗吴军。吴廷派交州刺史陆胤讨伐,最终平息事件。而在全中国的局势而言,东吴为三国时代的割据政权之一,与北方的曹魏(后被司马氏所篡)交争,影响到交州政局。东吴永安六年(263年),曹魏出兵占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东吴甘露元年(265年),司马氏代魏,成立西晋,继续管治交州三郡。东吴宝鼎三年(268年),吴主孙晧派陶璜等率兵反击,到东吴建衡三年(271年)大破晋军,收复交州,陶璜任交州牧。东吴最终在东吴天纪四年(280年)被西晋所灭,交州牧陶璜亦投降,越南遂归西晋统治。西晋朝廷听取陶璜建议,为使交州免受南方林邑国(占婆)的威胁,维持其地方兵力 。
西晋建兴四年(316年),中国北方被五胡各族所据,晋室南渡,是为东晋。东晋期间,交州常有军事将领互相攻杀或据地作乱,又有林邑国入侵,局势长期不稳。 东晋末年的大型民变孙恩卢循之乱亦蔓延至交州,交州刺史杜慧度击败卢循,结束动乱。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建立刘宋(与南齐、南梁、南陈合称"南朝"),继续任杜慧度为交州刺史。杜慧度任职期间,整顿风俗,改善人民生活,修建学校,使交州出现安定局面。刘宋末年至南齐初年(468年至485年),交州人李长仁及其从弟李叔献,先后以"行州事"的名义专制一方,违抗朝廷,最终因南齐朝廷拟欲征讨,李叔献才交出权力。
南梁时期,因交州刺史萧咨为政苛暴,引起当地人士李贲的不满及起兵,据有交州,于梁大同十年(544年)称帝,改年号为"天德",越南后世称李贲为"李南帝",其政权为"前李朝"(万春国)。南梁朝廷于大同十一年(545年)派陈霸先率军镇压,击败李贲,李贲终在梁太清三年(549年)被部下所杀。 中国正史又提到,李贲败死后,其兄李天宝逃到九真继续抗争,最终亦被陈霸先歼灭。而根据越南史家的描述,前李朝在李贲死后,其部下赵越王、兄长李天宝、族人李佛子等仍继续领导,至隋仁寿二年(602年)李佛子投降隋朝,前李朝才结束。
折叠第三次北属时期
主词条:越南第三次北属时期
隋仁寿二年(602年),交州有李佛子称兵割据,隋廷派刘方征讨,李佛子惧而请降,越南又归于中国统治之下。到隋朝亡后,唐朝重新崛起,消灭南方的萧铣势力,越南便入于唐。唐朝政府对越南地区的行政建置数有变更,例如有"安南都护府"、"静海军节度使"等官署。
在唐代,越南地区受中国内地文化发展,且有
唐代安南都护府位置图
唐代安南都护府位置图
著名诗人杜审言、沈佺期等曾在当地任官,使其文风盛行。爱州(在今越南清化人姜公辅便为唐代越南文士的代表人物,曾在唐廷任职高官,并有作品传世。然而唐室治下的越南亦常常出现乱事。当地民众曾发动数起大型叛变,如唐开元十年(722年)的梅叔鸾起事、唐贞元十年(791年)的布盖大王冯兴起事等等,最终为唐室所平。 在对外关系上,唐代中晚期先后有环王国(即占婆国)、南诏国侵扰越南地区。环王国在九世纪初(时为占婆第五王朝时期)入寇驩州及爱州,唐军旋即将之击退。 南诏国为唐朝西南方的邻国,双方时有交战,九世纪中期南诏数度攻打安南,唐咸通四年(863年)更占据府城大罗(又称罗城、安南城,即今河内),咸通七年(866年)才由唐将高骈夺回。唐廷从此采行藩镇制度统治安南,设置"静海军节度使",由高骈任节度使。高骈管治时致力建设,重修大罗城,整顿河道以便航行。
唐朝衰亡时,交州土豪曲氏家族掌管静海军节度使一职,与中国岭南的南汉政权相争。南汉大有三年(930年)南汉灭曲氏,但交州本地将领杨廷艺等仍争夺自主权。南汉大有十一年(938年),廷艺旧将吴权控制当地,南汉出兵讨伐,吴权在白藤江植入大桩,待潮涨时引南汉军船来到,此时潮水退却,南汉军船因碰到大桩而搁浅,吴权乘机派舟师击败南汉军队。战后,吴权自立为王,建立吴朝。 吴权的胜利及建政,在越南独立进程中具重要意义。
中国近千年的统治,对越南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越南著名史学家陈重金说:"国人濡染中国文明非常之深……这种影响年深日久已成了自己的国粹。 ""当儒教、老教(指道教)、佛教在中国兴盛之时,我交州之地还属于中国,因而我们的人也皈依了这些宗教。后来我国自主之后,这些宗教更形兴盛,例如佛教盛于丁朝、前黎朝和李朝,而儒教盛于陈朝以降。凡风俗和政治大抵都是由学术和宗教演化而出。而我们的人已尊奉了中国的学术和宗教,则我们的一切也都完全效法中国。"[4]
折叠编辑本段中南部国家
折叠占婆立国及崛起
主词条:占婆国
占婆国(曾统治越南河静省的横山至平顺省的藩切一带),又有
占城国位置
占城国位置
"林邑国"、"占波国"、"环王国"、"占城国"等名称,由占族(源于印度民族)建立,语言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使用布拉赫米文,后成为占族文字。文化方面受印度文化影响,主要宗教为婆罗门教(今印度教)。开国历史源于东汉永和二年(137年),东汉辖下的日南郡象林县爆发占族人区连领导的叛变,杀县令,从东汉独立,建林邑国。自东汉以后,历吴、晋、宋、齐、梁等朝,林邑国多次派使入中国朝贡通好,但双方亦时常兵戎相见,交战地点主要为中国辖下的交州郡县。梁朝时李贲起义,林邑人攻李贲,但反被李贲击退。隋朝时,炀帝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攻取林邑,不久林邑人复国,并继续派使到中国入贡。
八至九世纪时(中国文献称当时的占婆国为"环王国"),占婆处于第五王朝时期,对外军事行动活跃,于唐大历九年(774年)击破爪哇海盗;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及唐元和四年(809年)侵扰唐朝安南都护府治下的驩、爱二州,并以"伸其如太阳之长臂,以焚暗如黑夜之中国民族"自诩。大约与此同时,占婆又与吉蔑国为敌,出兵该国。
十世纪越南人建国,此后不停对占婆国进行战争、蚕食和吞并,到十七世纪末终于被割据南方的阮主所灭。
折叠扶南国
主词条:扶南
扶南国是一个印度化国家,位于湄公河下游及湄三角地区,极盛时期掩有越南南部、湄公河中游、湄南河流域及马来半岛大部份。三世纪时,扶南国在航海商路上占有优势,处于必经之中转站的地位,在外交上相当活跃,与印度的穆伦达(Murunda)王朝、中国东吴有使节往来。到6世纪起,扶南领土遭到印支半岛(即中南半岛)上另一国家真腊(柬埔寨)逐渐蚕食,到7世纪时被完全吞并。
折叠编辑本段独立封建国家
折叠吴朝及丁朝
吴权击退中国南汉军队,据有交州之地(即今越南北部),于南汉大有十二年(939年)建政称王,设官职,定朝仪,奠都古螺(即东英县),是为吴朝。 吴权在位仅六年(939─944年),死后国内发生内乱,演成十二使君各据一方的局面。至南汉大宝十一年(968年),华闾峒(在今宁平省)豪族丁部领击败各地使君,统一国家。丁部领随即即皇帝位(后世称为丁先皇,968─979年在位),建立国号大瞿越,定都华闾(在今宁平省),是为丁朝,到太平元年(970年)开始使用年号"太平"。丁朝遣使到中国宋朝朝贡,宋太祖册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越南自此守朝贡之礼。 丁朝在国内整顿统治体制,制定文武官员之位、施行严刑、编置十道军制,后世史家认为丁朝有了这些措施,已达到"制度略备"的治国水平。
在后世史学界,并未将吴朝视作正统政权和国家独立之始,而只算作割据政权,到后来丁部领成立丁朝,建国号"大瞿越",受宋朝册封,才算国家独立之始。越南封建时代史家就认定丁朝是"我越正统之君,实自此始"。
丁朝传至废帝丁璇(979─980年在位),年方六岁,太后杨云娥与时任"十道将军"的重臣黎桓勾结,朝政落入黎桓手中。 此时宋朝出兵攻越,众将见皇帝幼弱,忧虑局势危急,便支持黎桓称帝,以抵抗宋军,于是丁朝灭亡,前黎朝建立。
折叠前黎朝
前黎天福元年(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黎桓称帝(后世
黎桓
黎桓
称为大行皇帝,980─1005年在位),建立前黎朝,仍以华闾为国都。黎桓称帝后的首要任务为抗击中国宋朝军队。前黎天福二年(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黎桓在白藤江与支棱(在谅山省)等地与宋军交战,最终击退宋军。战后,黎桓为免与中国长期对抗,乃向宋朝入贡,以遵行朝贡之礼。兴统五年(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宋朝册封黎桓为"交趾郡王",后又加封"南平王",双方关系和平发展。
内政方面,前黎朝继续完善统治体制,沿袭丁朝制度,在全国设十道军,由皇帝本人掌握军权;实行中国古代的政制模式,在中央设太尉、总管等官职,地方有州、府、县、社的设立;黎桓分封诸子为王,分封到各地让其治理,加强黎氏朝廷对各地的控制。
前黎朝对邻近地区采扩张政策。黎桓击退宋军后,便南侵占城国,掳获士卒及财宝。因宋朝与占城关系密切,宋太宗乃于天福六年(北宋雍熙二年,985年)及兴统二年(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两度派使到越,要求黎氏朝廷"保国睦邻"、越占两国应"各令保境"。黎桓又于前黎应天六年(宋咸平二年,999年)平定何蛮洞(在今清化省),提高前黎朝声威。黎桓死后,儿子黎中宗在位仅三天,被弟弟黎龙铤所弑,黎龙铤称帝(世称卧朝皇帝)。黎龙铤性格暴虐,到前黎景瑞二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去世时,其子年幼,禁军将领李公蕴取代黎氏,自立为帝,开创李朝,前黎朝告终 。
折叠李朝
前黎景瑞二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李公蕴建立李朝,是为李太祖。李顺天二年(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李公蕴因见唐代建成的大罗城地势险要,交通便利,气候舒适,具备成为国都的条件,乃自华闾迁都于此,改称升龙。李朝国号,于李龙瑞太平元年(北宋皇佑六年,1054年)由李圣宗定为"大越"。
李氏王朝继续完善国家制度,设文武大臣职位,官分九品,巩固中央
李公蕴
李公蕴
组织,分全国为二十四路,由文人出任长官,君主又分封诸子为王,领兵镇守要地。佛教成为国教,僧侣为统治阶级一员。李神武二年(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李圣宗为表尊崇儒学,修建文庙,祭祀孔子、周公等儒家代表人物。李太宁四年(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李仁宗设科举取士,到李高宗时举行三教考试,使科举制度在越南奠定基础。李氏朝廷对于有功的贵族及官员分封土地,称为"拓刀田"。在军队编制方面,李朝按户籍调动男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设立正兵(禁军)及番兵(地方兵),使军方互相制衡,受王室调度。法律制度方面,李太宗于李明道元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制定《刑书》,是为越南最早的成文律书。
李朝对外时有战事。李顺天五年(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李朝击败中国西南的大理国军队,斩获士马不可胜数。十一世纪中叶,位于宋越边境的广源州(在今中国广西及越南高平边境一带)首领侬智高称帝起兵,被李朝出兵征讨,后来侬智高辗转逃入宋朝、大理而被杀,李朝遂将广源州顺手而得。对于南邻占城国(即占婆),李朝加以侵略,夺取其土地。李神武元年(北宋1069年),李朝攻入占城国都佛逝,俘掳占城王,占城割让地里、麻令、布政三州(三州在今越南广平省及广治省一带),以换取李朝释放国王回国。李太宁四年(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李朝得知宋朝有意来犯,乃派大将李常杰进行对宋之战,李军攻入宋境,在邕州、廉州、钦州等地肆行屠杀,最终宋军反击,攻至越南境内的富良江(红河一带),李朝乃提出议和,结束战事,双方关系改善。李英宗时,获南宋封为"安南国王",从此越南有"安南国"之称。印支半岛上的真腊(又称占腊,即柬埔寨,当时为吴哥王朝)亦为李朝进攻对象。十三世纪初,真腊一度吞并占城,并出兵攻越,但被李朝所击退。
李朝晚年,内乱频生。李惠宗时,即墨乡(在今南定省)豪族陈嗣庆以武力控制朝廷,朝政大权遂落入陈氏家族手中。嗣庆死后,其兄陈承、从兄弟陈守度继续掌权。李惠宗女儿李佛金继位(即李昭皇),陈守度为取代李朝,安排陈承之子陈煚娶李昭皇,不久昭皇传位给陈煚,李朝遂亡,陈朝建立,时为乙酉年十二月。
折叠陈朝
主词条:元越战争
陈朝承接李朝晚年的内乱局面,在建政之初便整顿统治基础,实行太上皇执权模式,政府又编定官民户口账籍,制定刑律,沿用李朝科举制度,晋用儒家学者,中央设三公、三少、太尉、司马、司徒、司空等职,各地设路、州等行政单位。
第三次蒙古入越战争
第三次蒙古入越战争
陈朝初年遇上蒙古帝国(元朝)的入侵。陈元丰七年(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蒙古对越出兵,攻破国都升龙,但因陈太宗、重臣陈守度竭力抵抗,加上蒙古军队不适应越南环境而撤退。陈氏朝廷向蒙古提出愿意"三年一贡",蒙古遂封陈朝君主为"安南国王"。[3] 但其后,忽必烈以陈朝皇帝不亲自入贡、击伤元朝使节等理由,于陈绍宝六年(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遣皇子脱欢率军攻越,陈朝宗室大将陈国峻指挥抗战,元军虽曾占有优势,更攻破升龙,但越方坚决抵抗,到陈绍宝七年(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越军在咸子关、章阳渡、西结、万劫等地击败元军,元军又因天气炎热而撤退。陈重兴三年(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脱欢再次统兵南下,越人继续抵抗,陈重兴四年(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农历正月,越军截获元军粮船,脱欢见势不利,有感"地热水湿,粮匮兵疲"而撤退,元军在白藤江之战再被越军重挫。战后,陈朝遣使到元朝朝贡修好。元世祖去世后,元成宗决定罢征,两国不再开战。
越南社会文化在陈朝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因陈氏朝廷重用儒臣,儒家思想得到尊崇。佛教寺院仍具一定势力,陈朝铭文记载有些寺庙获朝廷封赐土地田产,列为"官中寺",明文规定"敢侵犯者,拿呈行罪",以保障其拥有权。本土文化中的字喃,自九世纪开始形成,发展至陈朝已成为社会交际的一种文字。在史学方面,陈绍隆十五年(元至元九年,1272年),陈朝政府令学者黎文休编修《大越史记》,开创了越南修本国史的先河。
陈朝对南邻占城国(即占婆国)夺取土地。陈兴隆十四年(元大德十年,1306年),陈朝将玄珍公主嫁与占城王,以割取乌州(后改名为顺州,即广治省肇丰县)及里州二地(后改名化州,即承天省广田县)。但在陈朝晚期,占城国变成大患。占城王制蓬峨(又作阿答阿者)在位时(1360─1390年),连番攻打陈朝,陈隆庆五年(明洪武十年,1377年)的战事中更击毙陈睿宗。最终,陈光泰三年(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制蓬峨进攻陈朝时被越军击毙,占城国的威胁乃告一段落。另一印支半岛国家暹罗(即泰国),在陈兴隆二十一年(元皇庆二年,1313年)入侵占城,当时陈朝援助占城,调动军队击退暹军。
元朝于陈大治十一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被明朝取代,明太祖与陈朝政府互派使节通好,明廷册封陈日煃(即陈裕宗)为"安南国王",双方建立宗藩关系。明太祖将安南国列入"不征之国",以求维持双方友好关系。
陈朝后期,君主昏庸,生活奢侈腐化,政局走向衰微,呈现不稳状态。陈大定元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裕宗死后,其母宪慈皇太后迎立杨日礼为帝,日礼即位后却杀害太后,对陈朝宗室造成威胁,群臣拥立裕宗之兄陈暊为帝(是为陈艺宗),陈氏家族夺回权力。到陈末,民众起事频仍,有阮清作乱于清化、范师温作乱于国威并一度攻入升龙,后均被朝廷讨平。外戚黎季牦(后改姓胡,又名一元)因得上皇艺宗信任,成为权臣。黎季牦在货币、土地、文教、官制等方面实行改革,又于陈光泰九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迁都至清化府。朝中虽曾出现反黎季牦势力,但都被黎季牦铲除。陈圣元元年(明建文元年,1400年),黎季牦废黩陈朝末代君主少帝而自立,建立胡朝,陈朝遂亡。
折叠胡朝
黎季牦夺位后,恢复祖先的胡姓,自称中国虞舜之后,改国号为"大虞"。次年(1401年,绍成元年),胡季牦效法陈朝旧制,退位给儿子胡汉苍(又名ᗨ),自称太上皇,掌握朝政。胡朝继续进行改革,包括整顿武备,修造户籍以扩充军源,开征商船税项,改订田赋征收额数,调整科举制度,修订法律,设置医署等等。对南邻占城,胡朝于胡绍成二年(明建文四年,1402年)出兵入侵,迫使占城政府割让占洞、古垒两州,胡朝遂把领土推进到今广南省、广义省地区。占城不满,乃于胡开大元年(明永乐元年,1403年)遣使节到明朝投诉。明成祖得悉后大加注意,并派人谴责胡朝政府。
胡朝谋求与明朝交好,胡汉苍于开大元年(明永乐元年,1403年)以陈朝外孙的名义获明朝封为"安南国王",但后来的连串事件使胡明双方关系转坏。明朝指控胡朝侵犯明朝的思明府、禄州、西平州、水平寨等地,但胡朝政府却置之不顾。此外,有陈朝遗臣入明控诉胡氏,开大二年(明永乐二年,1404年),陈朝旧臣裴伯耆到明廷,说出胡季牦夺权及打压异己的实情,要求明廷出兵"擒灭"胡氏;后又有人自称陈朝宗室子孙陈天平(又作陈添平),向明帝奏言胡朝夺取陈氏政权,又说胡氏"欲抗衡上国(指明朝)"。明成祖为此遣使到越责问,胡朝只好派人到明谢罪,并提出迎接陈天平回国。胡开大四年(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朝派军五千护送陈天平返国,然而胡季牦在边境截杀,擒杀陈天平。明朝随即派大军南下,在开大五年(明永乐五年,1407年)接连攻陷东都(即升龙)、咸子关(在兴安省)等地,直逼国都清化府西都城,胡氏父子出逃,最终被明军擒获,胡朝灭亡,越南国土被明朝吞并。
在明军攻灭胡朝之际,越南民众向明人要求实行直辖统治。明朝政府乃在越南设立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改地名为"交址"(又作交趾、交址),进行统治。
折叠属明时期
主词条:安南属明时期
中国明朝恢复对越南统治,后世历史学者称之为属明时期(1407─1427年)。明人入据越南初期,曾尝试以宽厚为务,但越南民众视明朝为外人入侵,对其统治甚为
征服安南的明成祖朱棣
征服安南的明成祖朱棣
不安。后来明朝官员对越南民众加深剥削,如中官马骐在越南采办时"大索境内珍宝",加剧越人不满,纷纷起事。明朝占领后不久,便有陈朝后人陈頠在谟渡(属宁平省)起事,自称简定皇帝,改元兴庆,意图恢复陈氏王朝,史称其势力为后陈朝(1407─1413年)。不久因作战失利,逃入乂安继续抵抗。后陈重光元年(明永乐七年,1409年),另一位陈氏后人陈季扩被陈朝遗臣拥立为帝,改元重光(史称重光帝),袭获陈頠,尊之为太上皇以共同抗明。明朝调军增援,先擒陈頠,后于后陈重光五年(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攻破乂安,陈季扩逃至化州,最终被明军俘获,后陈朝灭亡。[4]
约于属明时期的同时,明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南洋及印度洋一带,占城国为当时的重要交通枢钮,郑和船队便多次到访占城国的新州(今越南归仁)。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清化蓝山豪族黎利自称"平定王",起事反明,史称"蓝山起义",与明军争持数年后,黎利采行"先取茶隆(在今乂安省),略定乂安,以为立脚之地,资其财力,然后返斾东都"的策略,先控制越南中、北部地区。黎利军渐渐取得优势,在后陈天庆元年(明宣德元年,1426年)崒洞之役、后陈天庆二年(明宣德二年,1427年)支棱之役等重要战事重挫明军,进占东关城(即河内)。至此,明廷决意罢兵,册封陈皓(黎利拥立的傀儡君主)为"安南国王",越南恢复独立自主。[5]
折叠编辑本段封建社会后期
折叠后黎朝前期
黎利击败中国明朝占领军后
黎利
黎利
,发布《平吴大诰》,宣示其驱逐明人,复兴国家的功业及建立政权的合理性。后黎顺天元年(明宣德三年,1428年),黎利称帝,是为后黎太祖,国号"大越",建立后黎朝。明朝亦册封黎利及承认其政权,两国订立黎氏向明三年一贡之例,明朝不干涉越南内政,保持和好。
后黎朝传至仁宗皇帝时,发生谅山王黎宜民(仁宗长兄)夺权事件,仁宗被弑,宜民登位。群臣因见黎宜民肆行杀戮,便将之推翻,迎立仁宗之弟黎灏为帝,是为圣宗皇帝。圣宗在位期间,对国政有多项调整。后黎朝前期的百年间,对外军事行动频繁。对中国方面,后黎朝边官时加侵扰其南部边境,到后黎光顺十年(明成化五年,1469年),占城进攻化州,黎圣宗出兵讨伐占城。越兵于后黎洪德二年(明成化七年,1471年),攻破占城,夺取其大部份国地。后黎朝前期,越南文化水平获得提高。黎朝君主压抑佛教及道教,重视儒学(理学),在教育和科举制度上培养儒士任官,以及成为重要学者、诗人、文学家、史学家等等。
黎圣宗去世后,黎宪宗仍能达至文治。但其后的威穆帝、襄翼帝都恣行暴虐及荒淫无度,先后被贵族大臣所杀。最终,莫登庸擒杀昭宗,并于莫朝明德元年(明嘉靖六年,1527年)逼恭皇退位,登基为帝,建立莫朝。
折叠南北朝
莫登庸(即莫太祖)夺取黎氏帝位后,有鉴于长期以来"制度稍弛",乃在兵制、田制、官制等方面作出调整,"仿各前朝官制,依例编补充之"。与此同时,中国明朝注意到莫氏代黎的政局发展,并有意恢复黎氏。于后黎元和元年(莫大正四年,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拥立黎昭宗少子黎维宁为帝,是为庄宗,后黎朝恢复帝统。后黎元和十一年(莫广和三年、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黎氏攻取西都清化。后世将统治清化以南的黎氏朝廷称为南朝,统治山南以北的莫氏朝廷称为北朝,此一历史时期(1527─1592年)便被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双方战事频繁,意在消灭对方。后黎正治二年(莫光宝三年、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郑检北伐,攻取多个地区,不料莫朝宗室将领莫敬典领兵直趋南朝首都清化,郑检见情况危急,唯有放弃占领区,回保清化。后黎正治十三年(莫崇康五年、明隆庆四年,1570年),郑检去世,莫敬典领兵南下,郑检之子郑松指挥诸军抵抗,莫军不胜,粮尽而回。1573年至1583年年间,莫朝多次进攻南朝清化、乂安等地,但郑松致力坚守,莫军无功而回。因郑松威权日盛,南朝黎英宗企图铲除,但反被郑松所弑,改立黎维潭为新君(即世宗),郑松继续掌权。1592年(黎光兴十五年、莫洪宁二年),郑松攻破北朝首都升龙(即河内),斩莫朝君主莫茂洽(1562─1592年在位),后黎朝迁回升龙以作国都,北方莫朝终结。其后,郑松扫荡莫氏残余势力,只有莫敬恭占据高平,并由于明朝干涉,后黎朝唯有让莫氏保有高平。
折叠后黎朝后期
后黎光兴十五年(莫武安元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后黎朝大将郑松击破北方莫朝,黎氏朝廷重返升龙。此时郑松权势炙手可热,自任"都元帅总国政尚父平安王",掌握官吏任免、征税、抽丁、治民等权,地位世袭,人称"郑主",黎皇只负责临朝听政及接见使节,后世史家以"黎氏为皇,郑氏执政"来形容此一局面。
越南南部则由阮氏家族控制,早在黎莫南北对峙期间,黎朝大臣阮淦之子阮潢因见郑检猜忌自己,便自请出镇顺化,时为后黎正治元年(莫光宝五年、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阮淦在顺化积极经营,争取人心,到日后发展成"阮主"政权。及后于1593年至1600年期间(光兴十六年至弘定元年),阮潢协助郑松扫荡莫氏势力,但仍被郑松所忌,适值朝中官员纷纷征讨郑松,阮潢乃向郑松诈称协助讨贼,乘机返回顺化,派军把守广南,控制南方。阮潢又将女儿嫁给郑松之子郑梉,结成姻亲,寻求和好,但郑阮对峙之局已形成。
折叠郑阮之争
郑阮两派在1627年至1672年期间进行了七次交战。第一次(1627年,永祚九年)、第二次(1630─1633年,德隆二年至五年)、第三次(1635─1643年,阳和元年至九年)及第四次(1648年,福泰六年)交战,为郑主策动南征,但都被方阮主击退。其后阮主发动第五次交战(1655─1660年),反击郑主,阮军一度夺取兰江(即大江)以南的奇华、石河等七县,郑氏将领郑根等奋力抵抗,收复失地。第六次交战(1661─1662年)中,郑主郑柞挟黎神宗皇帝南征,但未能获胜,粮尽而回。第七次交战(1672年),郑主再挟黎嘉宗皇帝南下,但始终未能攻灭阮氏。最终,双方划定䅷江(即今争江)为界,郑阮各管一方之局遂定,史称"自是南北弭兵"。
北方郑主及南方阮主均致力经营其割据地。郑主为求兵源稳定,采"优兵"和"一兵制"抽调兵丁,分别防守京师升龙及各镇,是为郑氏重要基石。在官制、刑律方面依照后黎朝制度调整而成。在教育上仍重儒学,重定科举规则,并特设"武学堂"。经济方面按唐朝租庸调法而加以斟酌修改,另又开设多种税项,开采矿产,铸造货币,统一度量衡。郑氏又肃清北部的割据势力,后黎永治三年(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高平割据者莫元清参与云南吴三桂反清,郑氏乘其不暇袭取高平。与此同时,宣光镇守将武公俊作乱,郑氏在后黎正和十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得到清朝云南总督协助,执获武公俊。在十八世纪,北部有多次反郑事件,起事者包括后黎朝宗室、朝臣、农民等等,但都被郑主所平。在对外方面,郑主与取代明朝的清朝建立宗藩关系,双方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互派使节,郑主派使赴清朝贡,清廷册封黎氏君主为安南国王。其后双方持续友好,清朝康熙、雍正、乾隆诸帝,先后赠送"忠孝守邦"、"日南世祚"、"南交屏翰"的题字及扁额给黎朝,以示重视对越关系。
南方阮主创设自身的统治架构。其政权有"三司"(差司、将臣吏司、令史司)及知县知府等官署;阮主设立科举,并亲自主持;建立武备力量,整顿军队,设大炮铸造厂、射击场等架构;设立赋税、矿税、进出口税等,以维持阮主财政。对外方面,阮氏政权在印支半岛扩张,于正和十八年(阮福淍七年、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略取占人所余土地,设平顺府 ,占城国至此灭亡。正和十九年(阮福淍八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阮将阮有镜夺取高棉(又作高蛮、高绵、高绵)辖下的湄公河三角洲,设置嘉定府以作统治,西贡(又称柴棍,今胡志明市)等地遂入越南版图。1708年(永盛十年、阮福淍十八年),高棉国所属的河仙(又作河仙,今坚江省)领袖鄚玖向阮主称臣。此外,阮主曾于正和二十三年(阮福淍十二年、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遣使到广东,请求清朝册封,但不果。
欧洲葡萄牙、法国等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从十七世纪初开始约二百年间,到越南进行传教活动。踏入18世纪后半期,南方阮主政治败坏。昭统三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昭统帝逃入中国,后黎朝灭亡。
折叠西山朝
主词条:安南之役
西山朝为十八世纪晚期归仁西山邑阮氏三兄弟所创。景兴三十二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阮氏兄弟发动起义,先后灭阮主、郑主、后黎朝,横扫全国。阮岳于景兴三十九年(清乾隆四十四年,1778年)称帝,后又自称"中央皇帝",居于归仁。阮惠亦于黎昭统二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称帝,驻于富春(顺化),年号光中,故被称光中帝。乾隆帝封他为安南国王。
西山朝的阮惠在治国制度上,设三公、三少、大司徒、大司寇、大司马等中央官职,在地方上设镇、县;在科举制上,阮惠命以字喃出题及作答;又编造人民簿籍,向人民派发"信牌"以作管理。"旧阮"在阮福映领导下逐步争夺越南政权。后黎朝昭统元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阮福映获法国人百多禄协助,与法国政府签订《越法凡尔赛条约》,内容包括阮氏以割让土地为条件,换取法国军事支援,后来法国政府虽未有履行,但百多禄仍自行筹集人员及弹药以助阮氏。后黎朝昭统三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阮福映夺取嘉定城一带,在这里发展农业、商业,整顿武备,以征讨西山。而西山朝又发生内哄,西山朝景盛六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阮惠之子景盛帝与阮岳之子阮宝不和,景盛帝杀阮宝。阮福映乘西山内部斗争,于西山朝景盛七年(清嘉庆四年,1799年)攻取归仁,西山朝宝兴元年(清嘉庆六年,1801年)击败景盛帝军队,夺取富春(即顺化)。阮嘉隆元年(清嘉庆七年,1802年),阮福映在镇宁之役重挫景盛帝,西山残兵仅"什存其一"。阮福映乘胜追击,连克清化、升龙等地,擒景盛帝,西山朝亡。
折叠阮朝前期
主词条:阮朝独立时期
阮嘉隆元年(清嘉庆七年,1802年),阮福映灭西山朝即位,改年号为嘉隆(是为阮世祖,又称嘉隆帝,1802─1819年在位),建立阮朝。
由于黎末以来的大动乱,社会残破,嘉隆帝致力恢复经济
阮福映
阮福映
,重建封建架构,稳固政权。厘定丁税、田税,在歉收之年可酌情宽减。在政治架构方面,不设宰相,以六部管诸事,在全国各地分设二十三镇及四营,每镇挑选兵丁以作防务,君主委任亲信担任长官,称为"五军都统"。法律方面,颁行《嘉隆法典》(即《皇越律例》),以维护社会秩序。此外又实施科举,尊重儒学,奖励学术,促进教育事业。明命帝时对中央及地方的官僚系统再作修订,中央设内阁管领诸事,又效法宋朝枢密院及清朝军机处而置机密院,处理重大政务,又划定九品正从官制;改地方各镇为省;对少数民族采取"流官制",由朝廷派员监督酋长言行。阮朝自嘉隆帝便推行君主集权制,以"四不"为其统治模式,即不设宰相、不选拔状元、不立皇后、不封赐王爵给皇族以外人士。立法、司法、监察、军政、执法之权均操于皇帝。
外交方面,阮朝恢复与中国清朝的宗藩关系,与法国从交好到交恶,在印支半岛则积极增加影响力。嘉隆帝立国之始,便派使到清,求封为"南越国王",清朝嘉庆帝不认同"南越"二字,改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于是开始以"越南"为国名。 对于法国,因嘉隆帝曾在开国战争中求助于法人,故此阮朝初年优待朝中的法籍人士,并让法国商船到越南贸易。但对于《越法凡尔赛条约》,嘉隆则称法国政府并未履行为由而作废。明命时,禁止欧洲传教士在越南传教,越法关系转差,法人便对明命有所不满,批评他"将法国人的恩惠抛之脑后,与欧州人为敌"。 对印支半岛上邻国高棉(又有真腊、高蛮等名称),阮朝继承阮主时期的入侵政策,嘉隆时期便迫使其成为朝贡国,由阮廷册封高棉国王。暹罗(今泰国)亦企图干涉高棉内政,嘉隆乃派军进驻高棉,由其亲信黎文悦负责率领,又在南荣(即金边)修建城池,以"詟服"暹人,达至阮朝"保护"高蛮的目的。到明命时改变高棉的行政区划,使之同化于越南。此外,明命又与暹罗国争夺老挝国土,经多次用兵后,阮朝将国界扩张至湄公河,与暹罗接壤。绍治时因南掌寇边,阮廷采取"民聚地辟,边备日完"的方针,在边地增设官署,招募兵勇、土民、清国商人开垦该区及防范南掌。基于阮廷的积极经略,其领土有所扩张,史称阮朝"奄有安南,一统舆图,幅ℙ所暨,南抵暹、腊,北夹清国,东至海,西逾哀牢。"
折叠编辑本段法国殖民时期
折叠法军初涉
嗣德年间,法国逐步进犯越南,从阮嗣德九年(清咸丰六年,1856年)起进攻沱㶞及嘉定等地,是为"法人取越南之滥觞"。 嗣德十四年(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法军在对华作战后全力进侵南圻。嗣德十五年(请同治元年,1862年),迫使阮朝签订第一次《西贡条约》,割让边和、定祥、嘉定等地给法国。
在法国军事压力下,曾有改革志士阮长祚向嗣德提出学习西方技术、
在越南抗法的黑旗军将领刘永福
在越南抗法的黑旗军将领刘永福
改善政府素质等方案,虽得嗣德帝注意,但遭朝中官员反对,并随着阮长祚去世而作罢。嗣德二十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法国出兵侵占南圻西三省(安江、永隆、河仙),又于嗣德二十六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攻陷河内。当时虽有中国黑旗军刘永福援越抗法,在河内大败法军,击毙法国将领安邺,使法军"胆破心寒"。但越南官员却态度消极,正如越共史家陈辉燎指出:"法军前进到什么地方,那里的阮朝官吏就望风归降。"嗣德二十七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越法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其内容为法国承认越南的主权及独立,而阮朝须承认整个南圻为法国领土,并开放河内、施耐汛(即归仁市)等地为通商口埠,法人既夺得领土,又取得在越南境内来往、经商之权。嗣德三十五年(清光绪八年,1882年),法国再次出兵,攻打河内。阮协和元年(清光绪九年,1883年)法军占领顺安港,迫使阮朝签订《顺化条约》,承认越南为法国保护国。就在阮氏朝廷向法人节节退让的同时,清朝与法国就越南问题展开中法战争,越南境内亦掀起激烈的反法斗争。
折叠法殖时期
主条目: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
阮嗣德十二年(清咸丰九年,1859年)起,法国以保护传教士和天主教徒的名义,逐步占领湄公河三角洲的主要城市柴棍(西贡),于嗣德十五年(请同治元年,1862年)控制越南南部。又于阮协和二年(清光绪十年,1884年)控制整个越南,归入法国在中南半岛的殖民地之内,为此与越南的宗主国清朝爆发了清法战争(1883年至1885年);与此同时,法国传教士为本来采用汉字的越南,设计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就是现在越南人称呼为"国语"的拉丁化越南文字。
阮成泰十六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始,越南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革命家潘佩珠流亡海外成立维新会,后来在阮维新六年(1912年)见到中国的辛亥革命成功,并于中国广州改组为越南光复会,此团体成员曾先后潜回越南发动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法国殖民政权,却因仓促的行动与装备的落后而遭遇失败。之后潘佩珠于阮启定十年(1925年)遭到法国殖民政权特务的绑架,并押解回越南而终生软禁。到了阮保大五年(1930年),越南的共产主义革命家胡志明得到苏联莫斯科的协助,组建了印度支那共产党,并开始在北越领导对抗殖民运动。
阮保大十五年(1940年),日本进侵越南,美国为了对抗日本的侵略而对胡志明革命势力提供军事支持,并承诺战后支持越南寻求独立。保大二十年(1945年),日军宣布投降之际,胡志明在河内宣告独立并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但美国和法国政府达成秘密协议,继续让法国殖民政权统治越南,胡志明转而向苏联寻求支助。1954年,当北越军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挥和援助下取得奠边府之役大胜之后,再次宣告独立,并立即得到苏联和中国更广泛的支持。为了跟以胡志明为首的北越对抗,法国政府在日内瓦和会(1954年)上宣布将权力移交给阮朝的末代皇帝阮福晪(保大皇帝),并成立名为"越南国"的南越政府而和胡志明领导的北越政府抗衡。阮福晪并且委任了吴庭艳为首相。1955年,吴庭艳在美国的支持下签署法令废除皇室,并宣布自立成为"越南共和国"的总统。
折叠编辑本段二战及战后初期
折叠二战期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越南卷入战争当中。当时侵掠中国的日本军队,觊觎东南亚印支一带的橡胶园、油田等资源,并为了阻截英、美透过法属印度支那运军需品给中国,便欲使印支置于自己控制之下。而法国在二战初期被德国攻占,印支殖民政府亦力量薄弱,日本便趁机进军。
起初,日本在阮保大十五年(1940年)向殖民政府提出停止运送物资给中国重庆政府、允许
保大皇帝
保大皇帝
日军经越南北部调兵入华南、驻军在东京(北圻)等要求,殖民政府自知难以抵抗而顺从,但日军仍于该年9月进袭谅山,击败法军,殖民政府不敌,只得让日本在印支据有支配地位。 日军取得支配地位后,为达到其战事需要,在越南大规模搜刮粮食,并将大片农地改种蓖麻和各类可用于军需的纤维植物(如棉花、黄麻、桑树、苎麻等),造成严重饥馑。 日本的入侵激起越人反抗,印度支那共产党于保大十六年(1941年)组成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旨在推翻法、日的统治。 保大十九年(1944年),越盟得到美国承认,站在盟军一边,越盟负责提供情报,盟军给予武器支援。
二战期间,中美英几个大国为了战后越南的归属和走向进行了角逐。中国国民政府还在国际间开展活动,推动同盟各国支持越南独立。 中美之间对于越南独立问题有所讨论。罗斯福反对战后将印度支那交还法国。他提出,对于一些落后国家,战后可以由临近的两三个国家联合托管,中国可能就是这两三国之一。 开罗会议上,蒋介石与罗斯福讨论了越南独立问题。蒋介石表示,战后越南不能交给法国,法国统治越南近百年,并没有尽到训练越南人的责任,法国在越南只有取而无予。罗斯福提议,战后将越南归还中国,蒋介石未予接受。罗斯福复提议对越南实行国际托管,训练越南人成立自治政府。蒋对此表示原则赞成。战后越南独立问题被搁置。
折叠抗法战争
主词条:越南抗法战争
保大二十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越盟领导了全国总起义。 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内巴亭广场发表《独立宣言》,宣布越南从"日寇"夺回政权,现要废除君主制、脱离法国统治,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即北越)。 并废除了与法国签订的所有旧约,取消了法国在越南的一切特权。然而,越南的独立受到法国的干涉。日本刚一投降,法国政府就组织7万远征军紧急开往印度支那。越南人民从此开始了长达8年多的抗法战争 。
1949年,法国支持保大帝成立政权,获得美、英承认。北越则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量支援。 1950年,北越在越中边境战役击败法军,扩大和巩固了越北根据地,又在中、南部打击法国势力。 1953年11月,北越军攻取西北部的莱州,法军将领纳瓦尔派援军到奠边府支援,但这些部署,有分析指"平白把精锐部队摆在远离任何战略意义的位置,浪费了可用之兵",而且法军并未料到北越军配备了中共的大炮,因而低估敌手。 此时,美、法、苏、中、北越等国为解决纷争,在1954年初召开日内瓦会议,中共提议北越先在奠边府争取军事胜利,以便在谈判中占优。 3月,北越军在奠边府攻击法军,是为"奠边府战役",到5月北越军控制当地,法军投降。战后,各国在日内瓦会议上达成协定,同意在越南中部划分军事分界线"一七线"、尊重越南独立统一及举行全国选举。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法国失败后,发表"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共产主义阵营在印支得胜后将会扩展势力,威胁日本、印尼等地,美国不得不介入。 南方保大政权的内阁总理吴庭艳亦以其亲美抗共的方针,获得美国政府支持。1955年10月,吴庭艳罢黜保大,成立越南共和国(又称为南越或西贡政权),出任总统,拒绝举行全越大选, 法、英、苏等国亦不再坚持大选,美国则支持吴庭艳立场。越共对南方事态发展甚为不满,声称要"大力展开斗争"。
折叠编辑本段南北分裂
折叠北越南
北越与共产主义国家关系密切。1949年中国国共内战期间,北越本着"助人如助己"的方针,派军到广西配合中国共产党作战。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越共便发出电贺,贺文称两国是"数千年历史的兄弟关系",要共同"保卫世界的民主和持久和平"。1951年2月,印支共"二大"上,会场上悬挂着马恩列斯、胡志明以及毛泽东的像。大会选出毛泽东为大会名誉主席团委员 。
越南独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和抗击外来人侵方面,主动学
与中国领导人在一起的胡志明(中)
与中国领导人在一起的胡志明(中)
习中国的经验、思想和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北越从中国取得武器援助,并得到苏联、东欧共产主义各国承认其政权。在国内施政方面,越共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分配土地给农民,要求曾超额征收佃租的地主按时还租。20世纪50年代,越南掀起的学习中国经验和毛泽东思想的高潮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抗法战争阶段(1950一1954年),重点学习中国的建党和建军理论。二是经济恢复和三年计划阶段,侧重借鉴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50年代后期,矿工业、商业部门都基本上被国有化,大规模的栽培园收归国有,土地大多数归农民私有。60年代,为防止农村出现资本主义及有效分配资源,而设立互助社、合作社等单位,使农业发展集体化。 在文化思想方面,北越在1956年展开"百花齐放",让知识分子评论政府施政,但到1958年开始禁制批评言论。在教育方面,北越有鉴于越南文盲人口高,占全国95%,便设立平民学务司推行教育,鼓励人民"首先要能写国语字,才能参加建设国家的工作",务求大力扫盲。其效果据北越政府总理范文同在1970年所述,当时的北越已摆脱文盲状态,每三人就有一人上学,大学生在该年约有76000人,比"旧制度"时整个印支增加120倍。
折叠南越南
南越在吴庭艳主政时,积极争取外国支持。从1957年起,吴庭艳进行连番外交访问,走访美国、泰国、澳洲、韩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寻求与国,提高南越
吴庭艳(左三)
吴庭艳(左三)
国际地位。 台湾当局亦获南越政府邀请,派遣"中华民国驻越军事顾问团",协助南越政府建立政战制度。而南越的盟友当中较重要为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曾致信吴庭艳,承诺美国会援助南越,并能"更有效地运到越南,以及更有助于越南政府(南越)的繁荣和安定"。1955年至1959年间,美国对南越投入10亿美元的军事、经济、技术、物资援助及派出军事顾问,协助建立美式军队。但当时的南越吴庭艳政权具有"家族政府"色彩,对异己、异教徒(天主教以外宗教)加以取缔,因而危机四起,1960年开始有军事政变及游行示威。 1963年,发生佛教徒危机,顺化发生陆军动用化武镇压民众的动乱,西贡亦有释广德法师自焚抗议政府、查抄舍利寺等事件,但政府仍态度不仁,这同时引发南越民众和美国对西贡当局的不满。同年11月,再有军事将领发动叛变,吴庭艳被杀,美国亦在兵变前的243号电报中表示了不阻止政变的立场。事后,各派将领相继夺权,最终由将领阮文绍上台,并于1967年获选总统。
折叠编辑本段越南战争
主条目:越南战争
受到美国等西方反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国家支持,以吴庭艳为首
越战中的美军轰炸机
越战中的美军轰炸机
的南越政府拒绝在最后期限1955年7月前和北越政府就普选问题进行磋商。南越拒绝遵守巴黎协定,并宣布成立共和国,北越随即由胡志明宣布建国。为保障南越政府的发展,美国在1960年代对南越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从不间断,直到1973年南北双方签订停火协议为止。之后,美国从南越撤军。
两年后的1975年4月30日,北越军队击败南越政府,成立"南越南共和国",翌年两越在北越领导下统一。1976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更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这次战争总共导致三百八十万人死亡,其后遗症在战争结束之后二十年也未能平息。香港的越南船民直到1997年之后才全部被遣返越南。
折叠编辑本段统一至今
主词条:柬越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
越南统一后内政、外交倾向苏联阵营,与周边国家交恶,先后发动了入侵老挝和柬埔寨的战争,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国发生边界冲突。1979年越南在苏联政府支持下在同中国的边境地区发动了战争,这场战争被后人称为中越战争,历时28天。在这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夺取谅山等3座省会,逼近越南首都河内后撤回本国境内,中越两国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边境流血冲突。
长期的边境战争对越南的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失败的社会主义政策以及立国以来与西方国家对立关系的都造成负面影响。直到1989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1990年代,中越关系好转,美国也解除了部分对越南的经济封锁,逐步开启对欧美国家的经贸关系,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快速的发展,成为东南亚新兴发展的经济体之一。
2006年,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志明市市委书记阮明哲在越南第十一届国会第九次会议选举中获得94%的赞成票,当选为越南国家主席。